来源时间为:2024-07-12
考试花絮、志愿填报和重奖争议……2024年的高考“三部曲”,现在到了最后“一曲”。
7月6日,山东烟台青华中学举行2024年埃维“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颁奖典礼,对考上清北的学生奖励50万元。
媒体发布的视频中,获奖考生抱着一大摞现金,满脸喜悦。抱着的人不嫌重,看的人未必不眼红。从对此事的热烈讨论中,不难感受到网友内心滋味的大不一样。
重奖高分考生惹争议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严禁宣传炒作“高考升学率”和“高分考生”,另一方面是个别教育机构和企业对考上名校的学生“挥金如土”。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重奖高分考生的做法却屡禁不止。我们与其年复一年地批评,不如换个角度解读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
在操场一起放飞纸飞机的高三学子。陈仕川摄/视觉重庆
重奖高分考生屡成舆论焦点,网友们到底在争论什么?
首先,争论的是到底该不该奖励高分考生。对于重奖考生,不少网友心存疑虑。
这样的困惑并非没有道理。近年来,教育部都会发布做好本年度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相关通知,禁止变相炒作“高考状元”“高分考生”,也包括不得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有禁不止,争议在所难免。
其次,网友们想知道重奖的钱是怎么来的。对此,不少网友纷纷为自己的学校解释:“学校毕业的校友送的,很多高中的奖学金都是校友回馈的。”“我们这18线小县城一直以来就这样。”
再者,网友质疑获奖考生是不是“鱼饵”。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重奖高分考生,学校的目的在于“钓”到更多的学生来就读。
重奖高分考生是否产生“诱饵效应”,有待时间的验证。从全国范围来看,重奖高分考生并非烟台青华中学的“专利”,而是不少省份民办学校的通行做法。奖励的力度也非常相似,只是有的奖励范围更大,奖励覆盖的时间段更长。
一起为高考做最后“冲刺”的师生。郭旭摄/视觉重庆
重奖高分考生,有政策亮出的黄牌,有网络舆论的关注,缘何屡禁不止呢?
反思重奖高分考生现象,将板子打在学校和企业的身上,让公众看到了问题的来源,触及的只是问题的表象。与其泛泛而谈,不如换个视角看问题。
重奖高分考生,是社会功利取向的产物。当代社会,功利论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功利论强调创造和贡献,强调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主张通过绩效激励人们的创造力,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知识经济就是功利论在知识领域的应用,旨在让知识的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知识创新者受到社会尊重,也让他们享受着体面的经济回报。
学生的学习,是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参加高考,也是考生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试题做得好,是对考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方式。高分学生因此得到奖励,并不违背知识经济的初衷。虽然重奖的做法未必可取,但它本身也在引导更多的学生热爱知识,最终促进社会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调节社会行动的杠杆,可以刺激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塑造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念,激励更多的老师投身教育事业。
知识经济的功利取向,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学习风气。在学风问题困扰着教育机构之时,改善中学的学风,重奖高分考生未尝不是调节学习风气的一种手段,这也是不宜彻底否定它的原因所在。
重奖是把双刃剑。肯定这种做法的合理之处,并不等于这种现象本身没有问题。
纵观多地重奖高分学生的做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名校崇拜心理。名校崇拜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我们可以批评却无法让它很快消失。这就需要转变观念,化弊为利。
走出考场的考生。罗川摄/视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