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一中学网 > 舟山中学,考试 > 正文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厅院资讯新高考“浙”十年,引领教学新气象

2024/10/5 2:14:41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4-09-30

新高考“浙”十年,引领教学新气象

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官微“浙江考试”

发布时间:2024-09-3016:56

浏览量:

十年变革,同向同心。新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考试命题作为新高考改革的聚焦点之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挥棒”作用。十年间,浙江坚持正确价值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耕命题研究实践。通过命题改革引导教学变革,与高中教育教学同频共振、相互促进,推动形成“学—教—考—招”良性互动的闭环机制。

继《新高考“浙”十年,区域教育新实践》之后,本篇回眸考试命题的探索历程和趋势方向,看命题内容改革如何引导课堂教学变革,推动教考同向发展。

命题理念转变:从能力立意走向素养导向

新高考改革以来,我省高考(选考)的命题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和价值导向,坚持立德树人、科学服务选才、正确引导教学,从能力立意走向素养导向,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思维过程以及高阶思维、学科素养等的考查,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同向同行,努力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新高考“浙”十年,坚持探索和实践“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不断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实施以来,高考(选考)命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实践指南,依照课程标准命题,坚持稳中求新、循序渐进,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评价;试题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信息、科技发展前沿、社会建设成就等,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把课本知识与真实世界相联系,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升素养;试题突出考查学生思维力,从材料信息的丰富性、试题要素的灵活性、解题路径的多样性等方面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强调思维过程、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注重考查支撑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和适应社会进步要求的关键能力,让善于独立思考、认知能力强、思维敏锐的学生脱颖而出;“浙”样高考坚持“小步走、不停步”,不断优化考查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呈现出常考常变常新的新常态。通过命题内容改革实现高考(选考)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重要转变,通过精品试题让学生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实现高考由“以纲定考”到“依标命题”“教考衔接”的转变,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主渠道。

(▲吴斌,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命题管理一部主任)

内容形式革新:遏制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浙江实施新高考以来,从2015年10月首次普高招生选考科目思想政治试题面世至今,共有18份“选考”思想政治试卷,可以分为“学选合卷”“学选分离卷”“新高考卷”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浙江特色,实现从追求“注重知识能力的考查”向“核心素养的考查”转变。

尤其是“新高考卷”,从测试目标、试题编制原则的维度看,已经由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转向素养的测试,表现在题型、难度、主客观试题的分值占比、学科任务设置、学科内容考查方式等多个方面。符合改革所提倡的减少机械识记的试题,增加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测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精神。改变了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实现了由“注重知识能力的考查”向“核心素养的考查”的转变。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浙江省“选考”思想政治试卷将会越来越注重测试学生发展素养,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实现“为党育人、为国选才”。

引导教学是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广大思政课教师既要认识浙江省“选考”思想政治试卷的特色,更要研究其变化历程中反映的高考综合改革发展方向,探究试卷变化历程中透露的新课程理念。既要挖掘思政课程丰富的育人资源,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也要改进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转型,践行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结构化。要强化学科实践,面对同一真实社会生活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素材,采取不同思路,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

(▲沈毓春,湖州市南浔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推动教学改革:“三新”同频共振齐发力

浙江高考数学试题自2004年开始自主命题,直到2023年开始采用全国高考数学Ⅰ卷。教育教学改革随着形势发展而不断探索前行。2013年至2022年,浙江高考数学试题的特点是:简洁明了突显本质、突出以生为本理念、彰显数学人文价值、关注数学本质考查、强化数学应用意识、注重通性通法考查。2023年高考数学新课标Ⅰ卷遵循《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考查高中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突出数学的理性思维,发挥了数学学科在选拔人才中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考衔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避免机械、低效的学习,使新高考改革持续优化迈出坚实的步伐。

在新高考、新课标、新课程“三新”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改变。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变描述性学习目标为问题探究式目标,从重目标设计到重目标达成;关注主干问题设计及问题化系统构建,课堂上要减少过多的碎片化问题,增加把问题整合和设计系统化、主干化的问题;备份活动任务,若发现学生对大概念掌握理解不到位时,立马启用备份,讲题进度由学情决定,做到以学定教;从顺着教师预设的思路走变为顺着学生思路走的动态生成方式,教案要重点准备应对学生各种问题的预案;关注学生认识规律,特别重视目标、流程、评价的一致性;素养导向教学尤其要重视借助反思、积淀素养这个关键环节落实。变课堂小结、课堂整理为学后反思,侧重点在借助深度体验反思感悟、达成单元大概念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

(▲蒋荣清,浙江省台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

突出能力考查: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

回看近年浙江高中历史选考卷,深化命题实践的改革处处可见,其中最让教师们印象深刻的方向性变化是对概括能力要求的提升。

在2023年选考卷、高考卷中,“概括”一词出镜频率非常高。2024年选考卷中,概括这个词虽然只出现了2次,但说明、阐述、简述、简析、分析等更是体现了在材料概括基础上的组织与运用能力。新高考命题遵循“无思维,不命题”的高考命题基本方向,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试题的创新,可以让知识获取能力强的学生从试题情境中阅读和理解历史学科的各种文本,客观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准确概括和描述学科所涉及基本现象的特征及本质,发现隐含的规律或原理,进而对学科基本知识进行结构化理解。“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学生在选考中的收益大大降低,这种风向将有效地引导师生把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从“死记硬背”向“学会思维”转变。

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教师不能再固守知识性教学,要适时转向,以单元教学为平台进行主题概括,以“大概念”为主线进行结构概括,探索基于概括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将概括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陈春露,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高级教师)

引领教学成长:赋能教师素养提升

考试是对教学的引领,教学是对教师成长的引领。十年新高考改革中,促进浙江语文教师素养提升、教学成长的是一只隐形推手——语文高考试卷。相较于其他省份的语文高考试卷,浙江卷呈现以下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材料文化气息较浓;二是凸显迁移能力考查;三是重视文学感悟能力的考查。这三个特点,对浙江教师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引领着浙江的语文教师不断夯实自己的学科理论素养、知识素养。浙江省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理解素养和外国文学欣赏素养不断提高,和后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语文四大学科素养之一“文化传承与理解”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十年考改,对浙江高中语文教师队伍的塑造、建设、优化影响不小,功不可没。以一线教师的眼光看这次考改,它是煦暖的春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众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素养、教学能力由此得以显著提升。

(▲杨建华,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本文内容摘选自正在筹备出版的《我与新高考改革共成长》文集征文)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没有任何图片资讯
最新图文
考试时间定了!安徽省教育考试院重要发布
乐山草堂高中召开高一年级半期考试及分班选科工作会
聚力新学期奋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