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一中学网 > 日喀则中学,考试 > 正文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评析

2025/2/22 12:08:08 点击:
上汉字中的同音字又非常多,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写错字和别字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整理和规范。如秦始皇时期的“书同文”,一方面规范汉字的字形,“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将当时的秦文字作为字形标准,凡是写法与秦文字有差异者都予以废除;另一方面也规范汉字的字用,如《里耶秦简》中所规定的“‘酉’如‘故’,更‘酒’;‘者’如故,更‘诸’”,就是说当时人经常把“酒”写成“酉”,把“诸”写成“者”,应当予以区分。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代郭忠恕的《佩觽》、清代的《康熙字典》、元代李文仲的《字鉴》、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等,都有关于字形和字用规范的内容。如《干禄字书》中的“童僮(上童幼,下僮仆)”“彤肜(上赤色,徒冬反;下祭名,音融)”“苻符(上人姓,下符契)”,都是对形近、音近、意义容易混淆的字组的辨正;《佩觽》中对“杠扛”“杼抒”“栲拷”的辨析,则是对唐宋时期普遍存在的将“木”字旁写成提手旁错误习惯的矫正。由此可以看到,历代对于汉字规范书写和运用都十分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汉字规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整理了一大批异体字,1965年《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范了印刷体字形,1987年《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汉字的字量,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进一步整合优化汉字的规范标准,这些规范文件都为推动汉字的规范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对汉字进行规范是一项需要持续开展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汉字规范的工作永远在路上,这是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所决定的。

自电脑普及以来,汉字的实现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原来主要是手写,现在则较多地使用键盘输入。人们写字的机会变少了,对汉字的感知也渐趋陌生化,“提笔忘字”的现象经常发生。再加上社会上关于汉字使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书法领域兴起的“丑书”现象,影响了学生树立汉字规范的健康观念;谐音成语等不规范用字风气泛滥成灾,也干扰了学生对汉字运用的正确认知,学生的汉字书写和运用水平着实堪忧。据万蓉平《小学生作文错别字现状调查分析及改进策略》一文(《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12期)对扬州市某区小学作文考卷的抽样统计,其中写错别字人数占比72.88,并且呈现出别字比错字多、高年级错别字比低年级多、同一错别字在不同年级反复出现等特点,反映出学生汉字规范书写和运用能力方面的显著欠缺。加强对学生汉字使用能力水平的测试,有利于引导学生筑牢汉字规范意识,重视汉字知识学习,强化汉字书写训练,提升汉字综合能力。

2017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特性,增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感情。”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分学段明确了汉字学习的学业质量目标,如第二学段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第三学段要求“能独立识字,能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不同语境中汉字的意思。能辨识同音字、形近字,纠正错别字”;第四学段要求“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常用汉字”。可见,规范书写汉字,正确理解和运用汉字,避免写错别字,培养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增进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感情,是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标中所一直强调的学习目标,因此,错别字的问题也理应成为中小学学业质量评测的必要内容。

二、老考点,新考法

回顾高考语文试卷,2007年及以往,每年都有一道考错别字的试题。从2008年开始,错别字试题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一方面高考没有了考错别字的题型,可能导致学生对正确书写汉字的重视程度降低,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学生使用电脑日渐普及,日常书写实践的机会也显著减少,再加上前面所说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因素形成一股消极的合力,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文字综合素养的提升。面对这样的现状,在高考试卷中恢复对错别字的考查,强化提升学生汉字素养能力这一重要目标导向,是十分必要的。

从错别字考查的题型来看,2001、2003、2004、2005、2007几个年份都是给出四组词语,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哪一组;2002年则是正向设问,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哪一项;2006年则将目标字设定为两个,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哪一组。尽管表述和要求有细小差异,但这些题目都是基于双音词和成语来考查错别字的。与之相比,2025年度的适应性测试语文卷中的错别字试题则开创了一种新模式,其题干是:“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把错别字隐藏在一段文本中,让学生找出并改正:“……能够亲眼目堵这六万年一遇的星际邂后,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这位天外来客托着修长的大尾巴渐行渐远,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其中“目堵”应为“目睹”,“邂后”应为“邂逅”,“托着”应为“拖着”。这种考查方式,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的做法。强调语境对汉字学习和运用的重要作用,既契合了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真实情境,同时,让学生在更长的文本段落中去发现错别字,也比在双音词和成语中去辨识错别字更具有挑战性,更能考查出学生对汉字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综上所述,适应性测试语文卷中的错别字试题考查方向正确、必要,设题方式科学、实效,题目虽小,意义重大,值得在各类语文评测试卷中推广应用。

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卷阅读II解析

李煜晖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

2025年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很好地体现了素养型命题的典型性。2017版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大家一直在努力探索素养型命题的研制,希望通过考试命题的变革促进教、学、考一致性,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一、什么是具有典型性的素养型阅读命题

素养型命题是与知识型命题、能力型命题相对而言的,指能够有效检测学生素养发展水平的考试命题。在语文测试中,传统命题或重视知识记忆的准度、广度与结构化程度,或分解式地考查某项读写能力是否达标,而素养型命题虽然也考知识、考能力,但并非站在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进行点状考查和分项考查,而是把知识和能力要素隐含在综合和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能否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构建适切的问题解决方案,产出条理严密、逻辑自洽、内容充实的作答结果。换言之,素养型语文命题是学生本位的,看重的不是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体量或作为“达标工具”所掌握的技能,而是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经验的人在解决问题时的临场表现,亦即平时语言实践中形成的综合素质。为此,研制素养型命题要改变面面俱到观念、避免散碎割裂的形式,通过遴选典型内容、设计典型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经历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典型的词典义是“有代表性的”。具体到阅读命题,何谓“典型”?或者说,这类阅读命题的代表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里先谈两点思考。

第一,从阅读材料的角度看,典型指的是命题期待考生建构的阅读理解能够指向作品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符号构成的有机整体。阅读文本,归根结底要在理解字词、句子、句群、段落等局部意义的基础上,逐步探求通篇传达的完整意义,唯其如此,才能避免断章取义,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和沟通。同时,文本又是作家创造的个性化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特别是文学类文本,不仅要表达整体意义,还要体现作家精微独到的感受和见解、展现作家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这种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原创性,是作家赖以成名、作品得以传世的重要因素。聚焦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遴选考查内容,等于抓住了材料的命脉。

第二,从学生作答的角度看,典型指问题探究过程需要多方面语文素养交织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是由语文核心素养的结构关系决定的。高中和义务教育课标都强调,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是不可分割的,四者之间不是简单加和的关系,而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多维融通。具体来说,语言与思维一显一隐结为一体,审美与文化彼此关联构成两翼;以语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语言与审美、语言与文化、审美与文化形成三组互通关系,而思维作为潜在和流动性的存在,以言语活动为中介,支撑着另外三方面素养的发展及其互通质量,同时也受后者的影响或促进。因此,问题设计或任务设计不仅要做深细的文本解读,还要站在作答者角度,分析探究过程关涉哪些方面的语文素养以及这些素养是如何融通的,涉及的素养越丰富、融通的程度越高,问题或任务便越典型。

二、文学性文本阅读试题体现了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

四川、河南等省份使用的2025年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的阅读II,以丰子恺的两篇随笔为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关联阅读,两道主观题都体现出素养型命题的典型性。

第8小题的题干是:为什么说“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从阅读材料的角度看,文本二题为《美与同情》,作者先讨论关于“美”的问题,通过不同职业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观察视角与发现,点出“美的世界的标准”是“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进而由“美”的标准说到艺术家的特质——“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到这为止,作者说的都是关于艺术的感悟,何以又说到儿童呢?从与艺术家的共性上讲,“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从与艺术家的区别上讲,第一,“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第二,“感情移入”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基于这些异同,自然得出“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等独特感悟。可见,通篇整体意义是基于对美与同情的理解,比较艺术家与儿童的异同,指出艺术家保持童心的重要意义。而通篇的关键句,便是命题划定的——“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解读这句话,要先解释什么是“艺术的”,这是前半部分的重点,再解释“为什么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这是后半部分的重点。利用这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来设问,就导向了对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的理解。从学生作答的角度看,这道题是从文本关键语句出发的,参考答案也落在了对文章观点的梳理与整合上,这是“语言通思维”;对文章观点的梳理与整合,要求学生把文章看成“美学整体”,整体把握其层次结构,这就是“语言通审美”。

第9小题的题干是:请结合文本一的记叙,简要分析“感情移入”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的体现。“感情移入”是在文本二的末尾处提到的,按照作者的话说,是一种西方艺术学说。题目要求把该说应用于文本一,而文本一按历时性顺序自叙其四个创作期的缘起、理念与代表作,实际是要求学生用它诠释作者的艺术实践。从阅读材料的角度看,“感情移入”固然不属于文本二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但应用于文本一,则学生必须把握文本一中作者在每个时期关注的绘画对象、对这些对象的感情以及希望通过画作表达的独特体悟,这些恰好是文本一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因为文本一脉络清晰,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所以命题没有直接设问,而是将其作为文本二中的某一观点的应用对象设问,等于要求考生自觉把握文本一的整体结构和叙述内容。从这点讲,该题同样关注了文本一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没有任何图片资讯
最新图文
考试时间定了!安徽省教育考试院重要发布
乐山草堂高中召开高一年级半期考试及分班选科工作会
聚力新学期奋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