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旦、浙大,交大等档次名校倒是年年都有,但昔日“县中王者”的江湖地位似乎很难保持了。
06
2005年以前的家乡县中在高考中还能找到几分“当年勇”。2001届高考,县理科状元李勇在咸阳地区排名第四,全省72。在王小东之后,县中再没出过清华。那一年是距离清华最近的一次,李勇却报了国防科大,全县人都曾替他遗憾。从那以后,有高峰也有低谷,高峰少,低谷多。05届高考600分以上二三十个,考上北航、交大等名校的学生一层子。我县的石宝峰就是在交大附中考的清华。
2008年又是个小年,这直接导致了本县生源的群体性流失。开始是县城娃往乾县、礼泉和三原跑,接着是乡镇娃也跟着跑。2012年后,少数优质生源陆续向咸阳、西安流失。
2011年算是个小高峰,600分上线十多个,状元考了670多分。但是仍然没有清北。
或许,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吧。2007年以后,小县城房价开始慢慢上涨,经济刺激之下,人们对房子和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在上涨。待在县城挣不下钱,省城和地级市就成了县城人梦想的“淘金之地”。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务工青年开始向城市迁徙。大批的乡镇学生夹在县城学生的队伍里,像飞往南方的大雁一样,集体向南移动。
县中优秀教师的流失从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了,其背后主要是经济因素。1998年,好多县的中学都发不出工资,但生活还得继续呀。于是,有胆大的老师便咬着牙,狠下心,背着行李,像赶场的麦客一样,南下咸阳三原或者北上志丹靖边,寻找活路去了。
2003年前后,稍有实力的教师基本都“飞”走了,最北去的榆林,最南去的深圳。师资、生源不能保证,怎么能出成绩呢?所以全省的县中几乎都必然地走向了衰落,十年前,还能考几个985,现在连211也不多了,有些县中甚至一本人数都羞于公开。
乾县二中
07
据我了解,关中很多县城都想尽了各种办法,以此来振兴县中。
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县中,由于交通限制,师资和生源流失相对不是很严重。比如地处陕甘边境的长武县,中考前百名的学生起码能留下一大半,中等和中等偏上学生留下的更多。而其它县城就没有这么乐观了,前二百名的学生能留下三十个就算不错了。长武县近年高考能出一个清华,这和生源优势有绝大联系。复旦、南大、南开、交大,名校基本年年都有。
在每年高考后的生源大战中,各个县为了留住优秀学生,真是想破了脑袋。行政干预、经济刺激,说服感化,举全县之力助力县中教育。长武中学用名师团队和物质奖励来吸引生源。校长王德锁是“省学带”,专家治校,名师领航,科研促教学,五育促成长,这些年的长中高考一直在北五县领先。
但长武的模式不可复制,也难以模仿,毕竟其地理位置特殊。听说,有些县为了保护生源,硬性规定科级干部的子女严禁去外地上高中;有些县中要求教师子女必须留在本校。当然,这些都是听说,并无公开文件佐证,但也侧面说明了县中教育的束手无措和用力。就像北五县人抢着去咸阳买房的潮流一样,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根本无法阻挡,各种办法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最关键的还是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师资力量的参次不齐是县中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解决?谁来解决?从各县公布的“人才引进计划”来看,确实很诱人。安家费、生活补助、安排住房,优先评职称等优惠政策吸引来许多研究生和免费师范生。
除了人才引进,留住现有优秀师资也是当务之急。个别县从教育行政层面出台规定,禁止县域内教师参加县级以上的教学能手评赛,坚决不让“孔雀东南飞”所凭借的翅膀长出来。关于这一点,社会能理解,但也绝非长久之计。
近年来,县中都在想办法从困境中突围,内涵发展,大胆改革,“请进来,走出去”,强力培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但没有好生源,又缺乏主要学科的名师引领,这一系列的组合拳好像都打到了棉花上。
只是如今,县中塌陷式衰落的趋势似乎已经是无法阻挡了。
作者_渭北刀客_陕西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org.cn 一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