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考试历史试题充分渗透了这一理念。
第4题,通过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将历史与化学学科相结合。
第6题,以新“课标”中的“小钱币,大历史”这一学习主题创设情境,考查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第24题,以历史社团“探寻北京城市遗址公园”主题实践活动作为线索,将历史学习与学生的北京城市发展与更新有机关联,促使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
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减少简单考查机械记忆能力的题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题型的比例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考试历史试题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提供不同类型的历史材料,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多元选择和学业水平的发挥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第21题第(3)问让学生谈谈对我国原子钟发展的认识,第24题第(3)问谈谈对北京城市规划调整的看法,体现了作答的开放。第23题第(3)问让学生从所提供的八张照片中任意选择两张照片,对其所反映史事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为学生的作答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体现了方法的开放。
四、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层次,综合评定学生面对真实情境,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所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学业质量标准是考试评价的重要标准,指引着命题的方向。
1.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依据课程内容要求考查了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事、时代特征等主干知识。
第1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了解原始农业发展的特征。第9题,考查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措施,聚焦边疆管理主题。第11题,通过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考查近代化探索主题。第15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第16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突出走向近代主题。
2.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
学习历史要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能够了解并初步认识四种重要的历史联系。
第一,历史发展的古今联系。第24题第(2)问,以圆明园的古今变化为例,分析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历史价值。
第二,不同史事的因果联系。第23题第(3)问提供了20世纪的中外历史重大史事,要求学生选取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件史事,并对其内在联系进行阐释。
第三,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第5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历史为例,能够对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民族等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作出合理的解释。
第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第16题,考查我国明代出现马铃薯记载的世界历史背景,体现了中外历史联系。
3.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
能够在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史事和各种联系的基础上,简要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初步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
第13题,考查了北京地区的抗日斗争,第22题第(2)问,考查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历程。通过中国近代史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历史,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五、首都特色通达古今
1.千年古都,文化地标,历史积淀厚重宽广
第24题,以某校历史社团开展“探寻北京城市遗址公园”主题实践活动为情境。第24题第(1)问,引导学生挖掘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金中都公园的历史文化信息,在特定的时空联系中认识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试题选取北京地域文化资源,贴近学生生活,观今望古,引发对家乡的由衷热爱。
2.见证屈辱,奋起抗争,古都镌刻一抹红色
第24题第(2)问,通过社团学生依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相关材料绘制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概括圆明园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变化,并分析圆明园的历史价值。该问追溯圆明园的古今变迁,展现了圆明园从繁华到屈辱,由衰败到重生的历程,尤其是学生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圆明园的保护,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以及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史事,引发对圆明园价值的思考,学生情感升华真实自然。
第13题,以某校学生考察北京近代历史遗址为情境,分别引入海淀区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丰台区宛平城和卢沟桥、门头沟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等四处遗址,引导学生分析该考察活动的主题。该题选材涉及地域广,勾画出北京地区抗日斗争壮阔画卷的轮廓,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水到渠成。
3.通达古今,关注现实,彰显首都文化自信
第24题第(3)问,以社团学生依据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相关资料进行研讨为情境,展现了北京路县故城西汉遗址的考古成果和建立遗址公园的经过,引导学生分析路县名称由来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让学生谈谈对调整城市规划建立遗址公园的看法。
该问引发学生对古迹保护与北京城市发展相协调的思考,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巨大变化的同时,加深学生对首都历史文化的理解、认同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org.cn 一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