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名校风采】击水中流借东风同舟共济谱华章——锲而不舍勇毅前行的大方县第一中学
磅礴乌蒙,巍巍云龙。山川壮美,凤集鸾翔。——孕育出被誉为“奢香故里古彝圣地”的美丽大方。
锲而不舍,育万千桃李;勇毅前行,谱岁月峥嵘。——衍生了被誉为“黔西北教育明珠”的大方一中。
已关注
关注
重播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大方一中专题视频《菁菁校园翰墨香》
点击上图中的“△”观看视频版
(为节省您的流量,建议在WiFi状态下播放)
大方县第一中学以“开放融合兴名校·教研并重育英才”为办学理念,以“弘扬奢香精神·铸科教强校品牌”为办学特色,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基础厚实、健康生活、尚美求真、勇于创新”的全面发展而又富有个性的现代高中生为育人目标,以“市域领衔、省级领先、西南领航,为学生发展奠基”为办学定位,以“合理的教师结构、个性的学生发展、创一流的品牌学校”为办学目标。清晰的理念文化成为大方一中人共有和共享的信念,引领着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奢香故里赤子情百年名校底蕴深
回顾校史、追本溯源,弘扬大方一中人的传承与担当精神。大方县第一中学位于大方县城东郊163号,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办学历史,是毕节市创办最早的中学。创始人杨筱耿于民国14年(1925)春,与饱学之士吴仲恭及地方开明人士饶家琳、孙子厚等13人共同筹划创办“私立大定初级中学”于清试院(今大方二小内)”,1936年迁至万松书院(今万松实验学校)。
至今,校址两次搬迁,校名多次更易。现为“贵州省大方县第一中学”,于2004年评为省级示范性高中。
今天,悠久而独特的学校文化已注入一中人的血脉,成为一中人的精神支柱,成为推动大方一中发展的精神力量。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学校现有高中专任教师191人,其中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71人,一级教师80人,二、三级教师37人。全校教师学历均在本科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在校学生2276人,共44个教学班,平均班额约52人,师生比约1:11.8。
在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县级名校长1人,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特级教师4人,市管专家3人,市级教学名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18人,县级教学名师4人,县级骨干教师21人。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理清办学思路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发展理念,坚持五育并举,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办人民满意教育。立足全县、全市、全省,放眼长远看教育;通过教研、教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推进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形成学校独特的管理文化,筑牢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的坚实基础。
以推进“责任担当”教育为契机,通过校园“责任·担当”文化的濡染、熏陶,铸塑“责任·担当”校魂,实现精神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全方位、多渠道地营造“责任·担当”文化场。
提升教师素养建设高素质队伍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培养教师集体荣誉感,让教师明白“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明白“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道理,全面夯实学校发展之基。
全面实施“3579”目标工程,即3年成为学校“教坛新秀”;成为“教坛新秀”后,再用5年时间成为县级骨干教师或教学名师;成为县级骨干教师或教学名师后,再用7年时间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或教学名师;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或教学名师后,再用9年时间成为省级骨干教师或教学名师。
启动“青蓝工程”“教学能手培养工程”和“优秀教师示范工程”,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素养。
坚持五育并举守好教学阵地
坚持五育并举,实施全面育人。学校通过社团活动、校园运动会等载体,提升学生自主发展、沟通合作、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学科文化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效益。教科室抓小抓细抓实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培优辅差、考试评价等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学督查。
抓好教师每学年做到拥有一个学科研究专题或小课题、写好一份富有创意的教案、上好一堂研究式的交流课、写好一篇教学心得、读好一本教学理论著作“5个1”工程,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拓展育人渠道,促进多元发展。将教学管理重心下移,以“夯实课堂”为抓手,实行年级组管理实体制、年级组长负责制,明确年级组长是年级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加强质量监管,完善评价机制。做到教学常规监管到位、教学督查监管到位、领导干部推门听课监管到位、质量分析监管到位、信息反馈监管到位“5个到位”,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以科研促教改以教改提质量
在“弘扬奢香精神·铸科教强校品牌”的办学特色指导下,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以“自说自话”教学法、“十八字”教学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载体,进一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和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强化专题研讨,形成浓厚氛围。每个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点,拟定专题进行研究,每学期的校本专题研讨必须解决1—2个本学科存在的问题。教科处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实践平台和反思交流平台,以“一课一评”的形式进行教改试验,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在全校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重视制度建设,规范过程管理。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完善教科研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教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增强敬业修德和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树立“人人做德育、事事皆德育、时时有德育”的全德育观,建设德育意识强、观念正、方法好的多元化德育队伍,形成“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
以“好身体、好习惯、好品德”为育人目标,落实德育工作策略和措施。完善学校——思政处、团委——年级组——班主任四级管理模式,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注重发挥多渠道育人作用,以学科渗透、社团活动、文艺晚会等为重要德育辅助渠道,注重挖掘各学科的德育资源;组织师生开展感悟“责任·担当”理念与爱祖国爱家乡主题征文比赛,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为使县中走出塌陷困境,教育部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同济大学托管帮扶大方一中。学校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契机,正视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和同济大学同舟共济,虚心学习同济大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让“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信念,在一中师生身上烙上印记,尽心竭力将众多学子输送到一流名校。
2022年,学校加入贵州省县中新学校计划联盟,将借助这一平台,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春风化雨两三点到处十枝五枝花
在各级党委、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深切关心下,学校上下一盘棋,团结奋进,紧抓“教学质量生命线”,一年一个进步,一年一次数字刷新,用铁的事实、真实的数据,向全市人民证明了大方一中人辛勤的付出。
开展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学校社团众多,足球社、篮球社、灯谜社、诗词社成绩斐然。近10年来,学校足球社、篮球社多次以全市第一名的身份代表毕节市到省里参加比赛,最好成绩为全省第四名,学校为各高校输送多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国家培养了12名二级运动员。
在注重体育强校的同时,抓好传统文化教育,开拓学生视野,学校荣获省“诗词校园称号”,灯谜社曾代表西南地区中学生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元宵节全国中学生灯谜竞猜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人才
学校极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学生取得优异成绩。2018届(7)班学生罗旋完成的科技发明《小腿义肢》于2018年10月申请专利后,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被授予国家专利权;2022年,4人荣获贵州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三等奖;6人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智慧社区命题三等奖;3人获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在毕节市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4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参加学科竞赛突显学科素养
学校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其在大赛中脱颖而出。2021年,在第3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2人获贵州赛区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1人获市“学宪法、讲宪法”比赛特等奖。2022年,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1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中,1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4人获得参加贵州省高中物理联赛资格,因疫情原因未举办省级比赛;在大方县教育科技局“感恩有你感悟生活”主题征文活动中,1人获一等奖、2获二等奖。
人勤春早荣誉满园
多年来,学校获得中国县城百强中学、全国目标教学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安全文明和谐校园、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国家级基础教育资源库、国家重点课题科研单位、网络教学师资培训基地等国家级荣誉;获得“文明学校”“文明单位”“绿色学校”“校务公开先进单位”“新学校计划(GZNSp)项目学校”“省中小学校管理协会理事单位”“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学习调研基地”“贵州省高考综合改革样本校”“诗词校园”等省级荣誉。
成绩已成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org.cn 一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