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一中学网 > 天镇县 > 正文

独家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拥有“大胸怀”就不会纠结“小郁闷”

日期:2024/1/19 6:08:17 浏览:

校对二外课程学分和成绩没有硬性要求,课程上到最后,空荡荡的教室里只剩下王焰新一人来上课,任课教师刘文星依然认真地教学,“一对一”纠正发音。“俄语课上,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场景一时间成为校园趣谈。最后,王焰新的俄语课程考出95分的高分。

多年后回忆起这桩趣事,王焰新十分感念这段“高规格”的学习经历。王焰新的研究生导师沈照理先生具有留苏背景,常常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俄文和英文文献,王焰新在本科时期练就的外语技能,仿佛在冥冥之中为此埋下伏笔。

凭借自己扎实的英语能力和数学基础,1984年王焰新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在所有报考武汉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的考生中,他的英语和数学(物理类考卷)成绩都是第一名。

考入武汉地质学院后,王焰新逐渐感觉到这个学校与南京大学的风格不太一样,“如果说南大的优势是基础雄厚,地大则是专业精深”。

於崇文先生、张本仁先生主讲的地球化学课程,沈照理先生、张人权先生、陈崇希先生讲授的水文地质课程,不仅让王焰新强化了地质专业的理论知识,还为他坚定水文地球化学的科研方向打下了基础。

多年后回望,王焰新感慨道,自己从事的水文地质专业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不仅要有地质科学知识,还要有水文科学、环境科学甚至是卫生健康领域的知识储备,且科研过程中对数学的要求非常高。自己在南京大学读书时培养了较为扎实的数理基础,后来考入武汉地质学院,又学习了不同专业领域地质学者的课程,从基础的普通地质学,到带有学科交叉属性的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大学期间上过的每门课程,都为日后的科研人生写下注脚。

吃苦精神和批判思维是当下尤为稀缺的宝贵品质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野外实习是每个地质专业新生的必修课。王焰新认为,野外实习除了锻炼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让老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平等对话。一方面,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同学们,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每位同学都可以与老师交流探讨;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需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当下年轻人尤为稀缺的品质。

1980年王焰新考入南京大学读书时,从学习、食宿到课余生活,大学校园里各方面的条件都十分有限。

那时,品学兼优且家庭困难的同学每月可以收到一笔助学金,最高金额是每月17元。王焰新凭着助学金和家人给的生活费,基本可以满足吃饭和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但想买件衣服的话钱就不够花了。他身上的一件夹克,从高中期间一直穿到研究生阶段,足足穿了五六年。

更遗憾的是实验室资源的短缺,没有足够的科学仪器,许多课程只能依靠理论教学进行。但作为地质学专业的“看家本领”,野外实践一点都没放松过。

王焰新还记得大三时,在朱学愚老师的带领下,他和另一位同学住到安徽宿县的煤矿,开始了为期1个半月的抽水试验。

返校后,他带着从生产一线拿到的数据,用当时南京大学计算中心为数不多的几台卡片式计算机,尝试进行单机程序计算,用数字模拟的方式评价水源地的水质情况。放眼全国,用如此“先进”的方式处理地质数据,这在当时是屈指可数的。后来,这成为王焰新本科毕业论文的雏形,也是他第一次系统地完成一项水文地质领域的科研任务。

本科期间,王焰新是文学社的骨干成员。学校办的黑板报上,每隔一两期总能看到署名为“方月”的散文和随笔——“方月”是王焰新给自己取的笔名,化用自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CrescentMoon),意为“刚刚升起的月亮”。

由于黑板报办得有声有色,后来,王焰新连续担任地质系学生会的宣传部部长和学习部部长。来到武汉地质学院后,他先后成为研究生会的学习部部长和外联部部长,还把在南京大学读书时办墙报的经验延续下来,创办了武汉地质学院研究生会会刊《晨光》。

虽然条件有限,同学们的大学生活还是有不少趣事。当时,班上原本有19名同学,唯一的女生感到孤单、不便,便被调到了古生物专业。这样一来,剩下的18个同学全是男生,被大家戏称为“和尚班”。

王焰新身为团支部书记,经常组织班上的同学一起去春游,一大早坐上公共汽车,去马鞍山看长江,傍晚再返回南京。大家还一起到五台山体育馆听过歌剧。

王焰新观察到,南京大学学风严谨,学习氛围浓厚,考研率比很多高校高出不少,毕业时,地质学系有个班竟有70%的同学考取了研究生。

“当下虽然生活条件有了极大进步,但诸如网络、游戏等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困扰着许多大学生。”常年从事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王焰新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部分00后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部分同学一遇到困难就“躺平”,一遇到挫折就“摆烂”。

“挫折教育太重要了。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常常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王焰新认为,“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一笔永不过时的人生财富。”

常有学生向王焰新请教:“现在的科研条件比过去更好了,为什么创新却更难了?”

王焰新认为,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很多情况下依然是“灌输式”的教育,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永远是对的,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还远远不够。科学精神的内核,恰恰在于敢于挑战权威,经过科学的判断后对现存事物进行否定。

他以自己在南京大学读书时上过的一门选修课《西方美术鉴赏》为例:老师在课堂上介绍,在印象派诞生以前,西方传统的美术风格以写实为主,而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用独特的光影手法颠覆了古典美术的创作传统。

课后,王焰新想到,虽然这门课讲的是西方美术,但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国画体系。国画师用墨笔勾勒的意境之美,是以油画为中心的西方美术所不能比拟的。“凡事换一种视角,我不一定完全相信你,你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这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

这种独到的视角如何产生?王焰新认为,批判性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依赖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大学应该提供不同专业背景的课程,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后,才能在海量信息中比较、判断,“别人的理论是不是绝对正确的?”“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经过多轮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创新的火花或许将在不经意间点燃。

“这就是如今大学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的原因,文科生应该具备自然科学常识和科学精神,理科生应该具备人文素养和社会关怀。”王焰新说。

“人生的路该往何处走”是每一代青年共同面临的哲学命题

1980年5月,一封署名为“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提出了两个观点,一个是“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另一个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

当时,作为中学生的王焰新深受触动。如今进入花甲之年,王焰新对此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认为,“人生的路该往何处走”,是每一代青年都要面临的哲学问题。

王焰新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上大学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度成为时代标语,也由此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如今进入新时代,社会思潮多元,不同价值观彼此碰撞,青年面临的迷茫、诱惑和思想冲击,似乎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前人走过的路中,或许能找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本科毕业前夕,王焰新迎来人生的第一个关键选择——去哪所高校继续深造。从国内的“名牌大学”考研到“名气没那么响亮”的武汉地质学院,是“学历降级”吗?王焰新有自己的考量。

大三专业分流时,王焰新选择水文地质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也是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继续读研深造。

中学时便苦练英语的他,憧憬着出国的机会。1983年考研报名时,全国范围内水文地质类专业研究生招生只有一位导师有出国指标——武汉地质学院的沈照理先生。武汉地质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方向合适,又有心仪的导师,王焰新没有多想,便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在南京大学读书时培养的数理基础和在武汉地质学院求学时练就的专业本领,才共同促成了王焰新在水文地质领域的科研成就。

1987年从中国地质大学硕士毕业时,王焰新很快面临第二个重大选择——继续攻读博士还是参加工作挣钱?

彼时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年轻人下海经商成为时代潮流。社会上更是轻视学术研究,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甚至有一种说法“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水文地质人才,凭借硕士文凭,完全可以在水利、地质、铁路甚至军队系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王焰新也曾动摇,但他想到自己本科时期经过两年的探索,才树立了在水文地质领域继续深造的决心,坚持了这么多年,怎能轻易放弃?

最终,王焰新成为当年硕士毕业班上唯一脱产攻读博士的学生。

读博期间,由于水文地质专业跟市场接轨,曾有许多面向市场开发的横向项目主动找上门来,但王焰新婉言谢绝了,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基础研究上。1990年,王焰新博士毕业,第二年便开始承担自己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由于教学科研成果突出,1994年,年仅31岁的他被原地质矿产部破格晋升为教授。

直到现在,王焰新依然坚定地认为,大学应当以基础研究为安身立命之本,大学老师也应把基础研究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基础研究不等于“躲进小楼成一统”,而要鲜明地指向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

他以自己长期从事的地下水水质研究为例,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被人们忽视,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这个“不起眼”的研究方向。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关乎全人类的共同未来,“这说明我30年前的方向选对了”。

在2023年毕业典礼上,王焰新向全校毕业生了“在选择面前,我们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以此作为送给学生的最后一堂“思政课”。

他说:“近年来,虽然你们已经历过一些选择,但未来还不得不独立作出更多的选择。无论身处哪个阶段、什么时候,你们要学会用坚定的信仰指方向,用长远的眼光和批判性思维找答案,用笃定的毅力和创新的思路干事业,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方能担当时代重任、不断健康成长。”

常年身处大学校园,王焰新注意到,00后一代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长期生活于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虚拟的网络世界。现实的压力促使他们常常需要在两个世界之间寻求平衡,一旦平衡不当便会陷入困惑。这就要求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用价值观塑造学生,进而引领专业学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提出了16字的人才培养目标:“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品德高尚”排在第一位。

王焰新认为,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价值塑造的过程,“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我跟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我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这些看似宏大却又十分基础的问题,需要在大学校园里完成思考。因此,大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应当是价值观和品行的塑造。

具体到教师身上,王焰新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首先当好一名“德育教师”,“老师说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对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王焰新至今还记得在南京大学读书时,著名水文地质专家王秉忱先生曾受邀到校讲座。讲座现场,王秉忱先生不仅讲授专业知识,更语重心长地讲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地下水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鼓励大家为服务国家需求而努力学习。讲台下的大三学生王焰新很受触动,“我当时就感觉到,水文地质专业太重要了。有时候,一堂课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王焰新亲眼见证了祖国由弱到强,从面临国际打压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他说,时代的接力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org.cn 一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 内蒙古这项考试,今天开始报名!01-22

    来源时间为:2023-01-13原标题:内蒙古这项考试,今天开始报名!根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关于2023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相关事项的通知》(教考院函〔……

  • 挥笔写未来扎赉特旗2268名考生参加2023年高考01-22

     十年寒窗磨一剑,只待今朝问鼎时。6月7日,2023年高考拉开帷幕,扎赉特旗2268名考生怀抱憧憬、肩负期待,迎接他们第一次“人生大考”。扎赉特旗融媒……

  • 陕西拟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北京地铁实行01-22

    今日有哪些地方新闻值得关注?陕西省艾滋病防治新规征集意见:艾滋病防治知识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留学生在南京商场偷内裤,警方对其行政拘留并将遣送出境;辽宁警方……

  • 突泉县1620名考生有了“专享”考点01-22

    来源时间为:2022-04-23疫情当下,为保证突泉籍的广大考生能够按时参加全盟事业编考试,结合突泉县实际情况,兴安盟在突泉县设立了专享考场,让1620名考生顺……

  • 9039名考生!心有所期,全力以赴!01-19

    原标题:9039名考生!心有所期,全力以赴!#书山学海少年行勤学苦读十年功6月7日,2023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全盟高考报名人数为9039人,比去年增加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