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一中学网 > 日喀则中学,考试 > 正文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评析

日期:2025/2/22 12:08:08 浏览:

值。从学生作答的角度看,需要完成如下“工作”:①基于文本二的内容,准确理解什么是“情感移入”;②归纳概括文本一四个时期的关注对象以及寄于其中的情感;③判断哪些时期存在“情感移入”以及如何“移入”的;④引章摘句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分条作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以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为基础,用到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等不同类型思维,同时整体把握文本一的结构特点,关照作者的艺术观念与创作实践的内在一致性,由此可见,有效作答仍需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共同运作与协调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这两道题不仅在对材料的理解、对学生作答过程的认识上具有典型性,且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都很小——或为一句话,或为一个词,这种小中见大,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自下而上”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设问逻辑,符合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我们不妨称之为“典型”的命题技术。这样的考试命题多起来,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就不会满足于浅表的、碎片化的理解,而会关注那些直抵文本核心的深层次问题;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不会单摆浮搁地罗列四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会考虑不同素养之间的结构关系;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就不会从宏大空洞的概念出发,而会充分利用文本的关键字句和跨文本的互文关系,这就是凸显典型性的素养型阅读命题的积极教学导向。

当然,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作品内蕴的可分析性。丰子恺先生是著名的漫画家、翻译家,也是功底深厚的散文家,这两篇作品(节选)感情诚挚、逻辑清晰,语言也有韵味,我们因此才能从中提炼激发真实素养表现的典型问题。这也启示我们:典型问题源自典型材料,阅读命题的选材不容忽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组试题之中,并不是每个具体任务都要具备典型性,例如该题组中的两道客观题,考的基本上是对文本局部意义的理解和推断。从整个试卷的难度结构出发,从支持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意出发,这样的题目也是合理的和必要的。

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新题型对全国卷使用省份都有启示作用

陈兴才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基地主持人

一、创新试题对28个全国卷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启示作用

一线高中教师非常重视适应性测试中的新题型。从时间节点上看,适应性试卷让迎考的师生在窥出一些端倪后,还有一学期时间做出教学应对与调整;从试卷的实际关联度来看,适应性考试出现的“创新”,有些会直接表现在其后的高考卷上,如2023年适应性试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这里是中国”不同于过去的群文联读,而是一个单一长文本,当年的高考正卷所用材料“竞争性真相”也是单一长文本。2025年适应性测试虽然只供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但高考命题变革是一盘棋,全国卷使用省份都应该关注——这是一个难得的管窥今后高考命题“全豹”之“斑”的契机,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二、试题重视情境中的素养测评

阅读I的设题体现了对“在情境中考查语文素养”要求的进一步贯彻。材料还原了学科认知背景:材料一是普遍性的成就陈说,材料二是具体的一种成就陈说,两则材料共同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认知情境。第3小题因文(文本情境)设题,突出文本的说明文特征,将论述能力与说明能力进行融合考查;第4小题设计体现了认识事物与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试题要求考生“说明其入选理由”,模拟和强调了“你”作为“评委”的身份意识;第5小题则由“学科认知”走向“个人体验”——“对于科技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等,你获得了哪些认识”,这是对素养达成的考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后的收获”。这几道题非常有趣、用心,体现了真实的阅读和认知过程,要求的不只是知识信息的理解与概括,更关注作为“读者”的介入素养——获得一种方法,关于具体和一般;获得一种认知上的提升和迁移运用的能力。说到底,情境是“学习者的情境”“读者的情境”,体现的是素养的本质属性。

语言文字运用第22小题,借“某少儿科普栏目推出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卡通形象”的情境,要求“根据以上材料,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写一段自我介绍”,是标准的、典型的语用,学语文就是为实际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要放在情境中考查。这是非常明确的导向,高考语文在有意识强化。

语言文字运用历来是创新最活跃的一个模块,每年在延续二三道旧题型的基础上总会出现三两道新题型。这是由于语用形式太丰富了,字词句的理解运用、简明连贯得体及表达效果、标点与修辞、句式长短与句间关系与句法选择、口语与书面语差异、特殊的生活语用现象……理论上说,所有的语文生活场景都可以成为设题的情境。适应性测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是一拖五的形式,有三道试题使用了新题型:“得名方式”“识别并修改错别字”和“自我介绍”。

三、试题突出考查思维品质

文言文阅读试题第14小题“为思维而设”。材料说“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试题不问“哪些是非叙文之要”,而问“叙文之要”是什么,是个反推,思维强度明显增大。

陕西省所用的作文“辩论赛”要求学生思考“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形式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出人意料的“土”,却质朴而有“骨头”——学生的写作素养正体现于对具体事物的分析而不是就宏大题材发表宏词大论,写出好文章需要具体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而不是虚浮的表达。这是对近年来“具体思辨”命题思路的再次确认。

四、题型创新的实质是回到语文读写的本来样子

命题改革与题型创新的实质或者说宗旨是让考回到真实的教、学状态,倒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去适应素养化测评的方向。这也正是适应性测试给我们一线教学的启示:教学必须适应素养化测评。命题呈现随文设题和新颖化特点,其实质只是“反模式化”“反固定套路”,而不是“反语文本质”。恰恰相反,在陌生化、新颖化的外表下,高考语文更加注重素养测评的本质、依标而测、学考一致。

例如,作文“辩论赛”完全呈现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辩论在教材的学习任务中也多次出现,学生理应对辩论有体验有思考。例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常规或常见学习任务: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要有一桶水”,韩愈却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请表明态度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再如,语言文字运用第18小题“‘帚星’得名方式”,与2024年高考题中“恢复疲劳”一题相似,内含一个语法现象,但不考术语,重在理解运用,是对基本语文素养的考查。这提醒一线教师,不用担心考语言学术语,教学重点要放在生活情境中的语言领会和运用。

试卷题型创新充分显示了素养导向下命题的丰富性,而不是固定性,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测,也可以那样考,各种可能都有,而不是今后一定这样并成为固定模式。这也许应该引起刻舟求剑、不想着如何教好而只想靠刷题和依套路来取分的老师们的反思。

测试试题有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

王流春

西藏日喀则市第五高级中学校长,语文高级教师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高考语文试题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凝练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命题和考查,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坚持素养立意,加强教考衔接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材料将“彗星”相关知识与网友观测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时的照片和视频信息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并通过对文本材料的阅读,要求学生在有效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梳理材料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第20小题要求填入成语:从“大多数”可以联系到意思相对的“屈指可数”等成语,从“同框”可以联系到意思相近的“交相辉映”等成语,要求学生把握重点,拓展思维。第22小题,要求学生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写自我介绍,不仅要信息准确、文字流畅,还有字数限制,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有效阅读原材料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精准提炼。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的考查。

青海、宁夏等省区使用的阅读II材料选自当代作家牛汉的散文《滹沱河和我》。文本曾被选入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七课,阅读难度不大,但试题设计巧妙,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查。第6小题中A选项的《我与地坛》出自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第七单元,B选项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出自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第二单元。这提醒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在坚持课标导向、忠实教材的基础上实施教学,并适当扩大学生阅读面,分析高考语文命题走向,强化考教衔接及学段延伸,认真理顺考教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引导高中语文教师回归课标、回归课堂,潜移默化地推进语文教研教改工作。

二、依文设题、答案开放多元,坚持反刷题、反套路的命题导向

阅读III的第15、16小题,学生要在对诗歌进行理解鉴赏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答题;语言文字运用的第18、19、20小题,学生需在全面掌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抓住“形状如扫帚而得名”“大多数”“同框”等关键词语或短语,才能对试题进行有效解答;作文要求根据梁启超《敬业与乐业》里面的一句话“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引发联想与思考,并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得套作与抄袭,在引导学生对“敬业与乐业”话题进行思考,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命题导向的同时,明确了“不得套作与抄袭”的反刷题反套路命题导向。上述试题的命制不仅体现了依文设题、答案开放多元的命题理念,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思维严密性和表达准确性,而非对各种答题套路的机械记忆,坚持了反刷题、反套路的教育理念。

三、对一线语文教师的启示

一是提升语文素养,改变教学观念。从目前西藏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语文素养整体不高,教学观念相对落后,部分老教师很难从过去陈旧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难以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需求。他们需要加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学习研究,尤其是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分析和把握,尽快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和执教能力,改变教学观念,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二是基于课标教材,强化考教衔接。无论是从近三年全国新课标II卷,还是从此次适应性测试卷来看,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必须坚持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回归教材,科学分析语文高考命题走向,推进语文教研教改。

三是敢于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新高考赋予了学生更多主动权,教师需要整合课程、把握知识的广度和难度,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敢于创新,果断扔掉过去那种用时间堆成绩、用反复刷题巩固教学、用死记硬背答题套路拿分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组织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要求。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评价与分析

卢木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org.cn 一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