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一中学网 > 中方县 > 正文

湖南二十年接力写好“民生答卷”的温暖故事

日期:2024/1/27 21:15:03 浏览:

向着幸福,一路奔跑——湖南二十年接力写好“民生答卷”的温暖故事2024-01-2307:09:24[来源:华声在线][编辑:欧小雷]字体:【大中小】

编者按

幸福是什么?幸福很朴素,也很宏伟——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幸福,是三餐四季,人间烟火;是忙碌一生,白首安然;是有事干,有人爱,有期待……

今年是省政府坚持每年向人民承诺办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20周年。20年来,我省接力推进为民办实事,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三湘大地,一笔笔温暖的着墨,绘就幸福的底色;一个个微小愿望的达成,让幸福伸手可及。

诗情画意的山水洲城长沙。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郭立亮摄

2024年省两会前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奔赴各地,记录下一个个温暖的民生故事。让我们一同聆听“向着幸福奔跑”的足音。

家门口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满足!

讲述人:刘振东长沙市芙蓉区东岸街道东屯村居民,23岁

大学毕业一年多后,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工资足够开销,有“五险一金”,我很满足。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也切实感受到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心,很暖心!

汉寿县木子树村扶贫车间,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夏斌摄

我从小被检查出听力障碍,一边进行专业的语言康复,一边正常上学。现在我个头1.73米,佩戴上助听器,交流正常,虽然会反应慢一点,但不妨碍别人叫我“帅小伙”。

2021年,我从湖南水利水电职院工程造价专业毕业。毕业前夕,学校给我推荐了好几份工作,但考虑到工作地在外省,妈妈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外面,所以没有去。

我回到老家长沙,想找一份离家近的工作。没想到,村里的就业专干欧阳浩璋大哥主动上门,说要帮我找工作。打那以后,一有职业培训、招聘的信息,欧阳大哥就会推荐给我。

找到人岗相适的工作并不容易。我先后试过叉车、烘焙、直播带货等职业技能培训,总感觉不是很适合,我还去了食品公司、快递公司、物流公司等好多企业面试,但因为不善言辞、性格比较内向,我和那些岗位也没“对上眼”。

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喜笑颜开去上班。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李健摄

一年多时间,我从充满希望到越来越失望、泄气。好在欧阳大哥不离不弃,一直给我打气,也一直帮我推荐岗位。去年5月,我在他的推荐下去了政府组织的招聘会。在长沙市人才市场,湖南新汇制药的人事专员主动给我介绍打包、搬运等几个岗位,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应聘,结果顺利入职了!

一开始收入不是很高,但公司包吃住,环境也蛮好,跟着工友们一起工作,说说笑笑,很开心,我感觉自己也开朗很多。今后,我要跟老员工多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在岗位上成长成才。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贺威整理)

伯渠小道不断“刷新”,幸福不断升级

讲述人:怀丽娟常德临澧县修梅镇赵家巷村产业带头人,48岁

我们村有一条乡间小路,名叫伯渠小道。20世纪初,林伯渠、丁玲先后沿着小道,走出临澧,投身革命,因此得名。这些年,伯渠小道不断“刷新”,我们的生活也跟着不断提质,幸福不断升级。

以前,伯渠小道是蜿蜒曲折、杂草丛生的砂石路。2003年,我父亲怀新民建成赵家巷村第一个葡萄园。我跟着父亲种植葡萄,记忆中,这条路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

那时的伯渠小道只有5米宽,坑坑洼洼。我们种植需要大量塑料薄膜和肥料,一辆挂车装30吨肥料,走县道过来只能开到镇政府,进不了村。我们只得把肥料分装到小货车上,一次性装2吨,得来回跑15趟,耗时、耗力还耗钱,车费、油费,还有增加的人工搬运费,得多花1000来块钱。路不好走,水果商也不愿意进村来收购。

车辆行驶在通道侗族自治县X182县道万佛山镇山溪村段。李尚引摄

2006年,伯渠小道迎来首次提质改造,我和父亲都激动不已。路面拓宽到6米,全程混凝土硬化,装货的挂车终于能开进村了!

让人高兴的是,2015年,政府又对伯渠小道进行“白改黑”提质改造,水泥路变成沥青路,路基拓宽到8米。路宽了,17米长的冷链车进村也毫无压力。来自福建、江西、广东,远至东北的经销商找上门来收葡萄,供不应求。

路通了,产业也带活了。如今的伯渠小道,从安慈高速、G207国道连通林伯渠故居、丁玲故居,红色旅游、休闲农业逐步发展起来。

现在,我带动全村人一起种植了1500多亩阳光玫瑰,每亩年产量达3500公斤,年均总产值6000多万元,为周边500多个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彭可心整理)

看到我在养老院过得好,女儿蛮放心

讲述人:杨银秀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龙山村村民,78岁

腊月初七一大早,外边落雨哒,推开窗户还有点冷。养老院的护理员来到房间里,喊我要注意保暖。

我现在住在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这里,每个房间都有电视机、衣柜、洗衣机,护理员也很关心我们。

之前,我在笔架山乡敬老院住了两三年,那里虽然也有人照顾,但楼房是老的政府办公楼改的,开业20多年了,房子破破烂烂,床铺也小,连墙皮都是黄的。

去年,笔架山的敬老院撤掉后,我们搬到条件更好的泉交河来。

到了泉交河,我一看,心里乐开花了。这里,里里外外都是新的,房间更大,家具也很新,几个腿脚不蛮好的老人还有专门的护理床位,比以前在笔架山那边好太多了。伙食也好,一顿有四菜一汤。像我这样子的家庭困难老人,在这里住一分钱都不要。

这里的护理员很细心,经常来问问我们有什么需要,每次看到他们我就很踏实。

去年9月,我过77岁生日,养老院还专门给我准备了个生日蛋糕,我觉得很“熨帖”。

后来,我听说养老院还有“亲情陪护间”,家人来看我们的时候,可以免费住段时间。年底的时候,我女儿就来和我一起住了3天,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方便得很。

看到我在这里生活得好,女儿蛮放心,给养老院送了一面锦旗,上边写着“倾情奉爱胜亲人”,感谢养老院为老年人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园。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郭宸通讯员申令波晏志威整理)

村医帮我送药上门,太方便了!

讲述人:何玉姣江永县兰溪瑶族乡新桥村村民,81岁

我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在广东打工,女儿嫁到了隔壁桃川镇上。人老了嘛,总有点毛病。这几年我总感觉头晕、心跳得快,村里的王盼盼医生建议我去大医院做一个全身检查。

女儿回家后带我到县人民医院体检。医生检查出我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一共给我开了5种药,让我每天按时吃药。医生说,我本来只是些小毛病,硬是拖久了才把身子拖垮的,还嘱咐我,这是慢性病,一定要坚持长期吃药调理。

每个月去开药是个麻烦事。我们村距离县城有40公里,我一个老人家去一趟太难了。每次要等女儿回来,带我先坐摩托车到省道旁搭城乡交通车,到了县城再换公交车。早上去,晚上回,去一次就要折腾一整天。再加上山路绕来绕去,车子颠得不行。儿女也有儿女的事,我也不想太麻烦他们,心想吃完手里的药,就不吃了,熬得过去就熬,熬不过去就是命。

没想到,去年3月,村里的王医生告诉我,以后可以送药上门了,这可是天大的好事!王医生说,我们县搞了个政策,县人民医院可以将药直接配送到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配送到村卫生室,她再帮我送到家。

现在,每次药快吃完的时候,我就打电话告诉王医生,早上告诉她,当天晚上她就能把药送到我手里,而且还可以享受门诊慢性病医保报销。原先要自费400多元的药,现在只要出100多元了。

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儿女们时,他们都说:“这是实打实的好政策,解决了大问题。”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周阳乐通讯员周维善伍一帆整理)

水来了,村民腰包鼓了,村庄美了

讲述人:陈剑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党总支书记,54岁

我从小跟着父亲在地里刨食,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记忆中,鹊山村有水,但蓄不住水,农田灌溉全靠“过路水”,因此,分水、争水是每个夏天的“必修课”。村里老一辈常常告诉我们:庄稼一枝花,全靠水“当家”。

鹊山村也有地,但因为灌溉不便的原因,种地非常苦,产量也不高,很多人选择离开村子外出“淘金”。30岁那年,我也离开了鹊山村,并成功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虽然当了“老板”,但每次回村,我都要到地里转转。我发现,村里抛荒的农田越来越多。村民告诉我,因为缺少农田水利设施,很多地没法种了,更多的人出去了。

凤凰县禾库镇盘干村供水工程建成使用,看着自家水龙头喷涌而出的自来水,村民石妹旺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唐金生摄

这些年,政府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视。我看到了希望,不顾家人反对,放弃经营了10多年的公司,从城市回到鹊山村,下决心从“水”入手,改变村里“无人种地”的状况。

村民见我决心很大,便推选我为村党总支书记。带着乡亲们的信任,我抓住政府推进民生实事的契机,多次筹措资金带领村民大兴水利,对村里的水系进行疏通,开展水渠、山塘建设。

慢慢地,鹊山村蓄的水越来越多。如今,村里40多口山塘均进行了生态治理和清淤,增加蓄水10多万方,水渠连接到田间地头,村民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

有了水的滋润,原来荒废的农田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全村水稻种植面积10年时间增加了1800多亩。村民还将农田从原来种植单季稻改为种双季稻。同样的土地,产量几乎翻了一番。这样的变化,是鹊山村人以前不敢想的。

鹊山村在水的滋润下越发灵动,绿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都办起来了,村民腰包越来越鼓,村庄越来越美,鹊山村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精品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奉永成通讯员梁珏整理)

坚守乡村教师岗位,更有信心和底气

讲述人:董娇石门县蒙泉镇磐石完全小学教师,29岁

我是甘肃省文县人,2017年从湖南省湘南学院毕业后,响应号召考取了石门县特岗教师,2018年入职石门县太平镇穿山河完小。

还记得开学第一天,我满怀激情,坐上了去往学校的班车。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学校,可眼前的一切让我傻了眼——

宿舍是教室改造的,床是麻绳编成的棚子床,书桌掉了漆,房间没有厕所和浴室,上厕所需要到百米之外的公厕,洗澡得自己烧热水倒在大盆里……

站在空荡的宿舍,无助又无奈,当时,我满脑子只有三个字:想回家。校长赶紧宽慰我说,这两年常德正在试点建设乡镇保障性租赁住房,石门县已经率先启动,相信过不了多久,乡村教师的居住条件就会有大的改善。

我半信半疑地留下了。一年之后,崭新的宿舍楼建起来了,我成为第一批租户。搬家那天,看到崭新的床、办公桌椅,单独的卫生间、热水器,激动得不得了。为了庆祝我们搬进新宿舍,当天晚上,几个同事一起在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org.cn 一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