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三)知识的整合与应用1.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2.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迁移及其分类;迁移理论与研究;影响知识迁移的因素;为迁移而教。
五、技能的形成一)技能及其作用1.技能及其特点
2.技能的类型
3.技能的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1.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加涅的智慧技能学习层级;心智技能的自动化。
2.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1.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
2.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3.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六、学习策略及其教学一)学习策略及其结构1.学习策略的概念
2.学习策略的分类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1.注意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3.复述策略
4.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1.元认知及其作用
2.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1.时间管理策略
212.努力管理策略
3.环境管理策略
4.学业求助策略
七、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一)智力的基本理论1.传统智力理论
2.多元智力理论
3.成功智力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1.问题及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3.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训练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相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力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开展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开展实践验证。
四)创造性及其培养1.创造性的基本概念
2.创造性的基本结构
3.创造性的测量
传统的方法,标准化测验,创造性人格测验等。
4.影响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知识;智力;个性;动机;情绪;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
5.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意识形成;开发创造性思维;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个性及独创精神;激发创造动机等。
八、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一)态度与品德的性质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态度的形成
2.态度的改变
三)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品德的学习与发展过程
2.影响品德学习与发展的因素
3.品德的培养
4.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Ⅴ样卷一、单项选择题:第1~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社会条件是
A.语言的形成
b.文字的出现
C.生产劳动
D.人的意识的形成
2.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我国在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现代化的同时,还要求大力推进
A.教育评价现代化
b.教育系统现代化
C.教育结构现代化
D.教育治理现代化
3.许多社会活动都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相比之下,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其中,最集中而系统地体现学校教育之“有计划”特征的是:
A.国家教育发展规划
b.学校教育制度
C.课程
D.教案
4.将儿童当作“小大人”对待,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整体性和系统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5.有一种课程主要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主题,如1-2年级学习周围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所在社区;3-4年级学习较广的环境,由县、省到国家……9-10年级学习社会经济,这种课程称之为
A.综合课程
b.核心课程
C.学科活动
D.分科课程
6.将两门或多门学科内容整合在一门课程中,打破学科界限,体现这种课程编制方法的课程类型包括
A.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核心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
C.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D.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相关课程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道德与法治》属于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核心课程
D.活动课程
8.某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发了“生活中的分段计费”校本课程。教师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了解出租车的计费规则,再让学生分组收集并分析近一年家庭用水、用电、用气的数据,形成《生活中的分段计费》研究报告。这样的课程属于
A.文献课程
b.项目式课程
C.综合课程
D.大单元课程25
9.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其目的在于
A.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b.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
C.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
D.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
10.“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长期遵循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的实质,是要求教师解决好教学过程中
A.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C.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D.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11.为了满足全区中小学生家长获得优质学习资源的需求,某区县围绕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出问题设计开发了60个小视频,每个视频20分钟,分别制作成二维码,向全区家长推送,便于家长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并通过各种类型的家长沙龙活动面对面进行经验交流。这套教学设计指向的学习方式是
A.探究学习、问题学习、泛在学习
b.泛在学习、混合学习、探究学习
C.问题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
D.混合学习、问题学习、探究学习
12.班级授课制之所以仍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本在于它
A.公平
b.师生互动频繁
C.高效
D.以教师为中心
13.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最宜采用的方法是
A.榜样示范
b.情境陶冶
C.实践锻炼
D.说服教育
14.任何教学组织形式的提出都有其问题指向,都试图解决教学中存在的某个具体问题。翻转课堂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合作探究
b.以学定教
C.微课运用
D.逆向设计
15.教育情境的不可复制性是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A.整合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16.孔子关于启发教学的具体主张是
A.譬如撞钟,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b.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道而弗,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7.根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其中恭敬之心是
A.仁之端
b.义之端
C.礼之端
D.智之端
18.东汉设立鸿都门学的起因是为了
A.崇尚文学
b.倡导艺术
C.培养专才
D.培植政派26
19.唐代的地方官学中除经学外,存在较长时间的还有
A.书学
b.算学
C.律学
D.医学
20.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
A.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C.民主的、民族的、科学的文化教育
D.民族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1.在西方教育史上,致力于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著作是
A.《理想国》
b.《大教学论》
C.《教育学讲授纲要》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2.在古代希伯来的学校中,教师被称为
A.“校父”
b.“古儒”
C.“书吏”
D.“拉比”
2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具有较为完备的组织管理和高水平师资的学校类型是
A.人文主义新式学校
b.新教学校
C.耶稣会学校
D.经院主义学校
24.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明确表示中学应该是
A.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机构
b.面向所有学生进行筛选的机构
C.面向所有学生为职业做准备的机构
D.面向所有学生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机构
25.在欧美现代教育思潮中,强调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权威的教育思潮是
A.改造主义教育
b.要素主义教育
C.存在主义教育
D.人本主义教育
26.维果茨基把文化工具分为物质工具和心理工具两类。下列选项中,属于维果茨基所讲的心理工具的是
A.算盘b.尺子C.搜索引擎D.数字系统
27.教师制作ppT课件时,会把重要的概念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凸显出来。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角度看,这种做法能够促进学生的
A.选择性注意
b.精细加工
C.情境认知
D.创造性思维
28.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教师经常占用学生的自习课时间来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因为这种做法不利于满足学生的
A.生理需求
b.能力需求
C.自主需求
D.归属需求
29.学生学习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回家计算自己睡觉的床的面积,这种迁移属于
A.近迁移
b.远迁移
C.类比迁移
D.逆向迁移27
30.为了学习做蛋糕,小红从某美食网上下载了制作蛋糕的规范流程,并按照其中描述的具体步骤一步步尝试着做蛋糕。这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属于运用
A.类比思维策略
b.手段-目的分析法
C.逆向思维策略
D.算法式策略
二、论述题:第31~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org.cn 一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