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10-13
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外教育史约5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注:中外教育史包含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
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材料分析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关于“教育”的陈述类型
教育定义;教育隐喻;教育口号。
2.教育定义的类型
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
3.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育的本质与教育概念的内涵;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起源
2.古代教育的特征
3.近代教育的特征
4.现代教育的特征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与改革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与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再生产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6.媒介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6.教育的生态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学习化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民主化与教育变革;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变革。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3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四、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体发展需要。
4.我国的教育目的
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全面发展教育与立德树人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诸育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的概念及演变
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培养目标的演变。
2.我国学校的培养目标
五、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1.教育制度的概念
2.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42.学制确立的依据
3.各级学校系统
4.各类学校系统
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1951年的学制;1958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
4.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
5.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六、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二)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三)课程开发1.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泰勒的目标模式;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施瓦布的实践模式。
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我国中小学课程目标及其演变。
4.课程的范围、组织与结构
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与课程。
6.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3.1949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七、教学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社会互动教学理论。
三)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四)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逆向设计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项目探究教学模式;STEM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六)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班级授课制
3.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个别辅导与个别化教学;分组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与走班制;泛在学习;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
八)教学评价及其改革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功能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学业成就评价
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
八、德育一)德育概述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务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1.道德教育
2.思想教育
3.政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org.cn 一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